早期脑瘫的临床表现

分类:科普知识 发布时间:2018-01-10 16:43 浏览次数:122

  因为脑瘫的发病机制各不相同,临床上常表现为不同脑区劳累的特征。依据相应的临床特色,脑瘫可分为多种类型。

  手足徐动型

  首要病变部位会集在锥体外系,常常表现为四肢、头面部或全身肌肉的“蠕虫样”不自主运动。严重、振奋时加重,安静时减轻,入眠后多动消失。多动症状在进行有意识的动作时尤为显着,如取拿物品时不能顺畅触摸该物品,而是上肢高举或伸向后方,摇摆,全身用力、面部肌肉活动增多,表情怪异。协同运动能力极差。因为面子肌肉、舌肌及发声肌肉劳累而常伴有语言障碍。单纯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常肌张力减低,腱反射不亢进,亦无病理反射。但本型常与痉挛型一起存在。

  痉挛型

  脑瘫患儿大多数归于这种类型的。也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类型。首要表现为肌张力“折刀样”增高,以屈肌张力增高为主,下肢内收肌群尤为显著。患儿双大腿外展困难,膝部委曲不易伸直,腓肠肌缩短而致跟腱挛缩。竖立抱起时两下肢伸直、内收并内旋,两腿交又呈剪刀状。行走时呈“剪刀状”痉挛性瘫痪步态,足尖着地。上肢表现为肘、腕关节委曲。劳累肢体呈典型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,腱反射亢进,病理反射阳性。

  依据劳累部位的不同,痉挛型脑性瘫痪又可分为四肢瘫、偏瘫、三肢瘫及单瘫等。其间以四肢瘫或偏瘫较为多见,其他类型罕见。

  共济失调型

  这种类型较罕见,首要表现为小脑病变体征,常见眼球震颤,辨距不良,步态不稳、摇晃及意向性震颤等。肌张力偏低,腱反射不亢进。

  其他类型:除上述二型外,尚有以下罕见类型:

  (1)强直型:首要表现为铅管样或齿轮状肌张力增高级锥体外系症状,腱反射不亢进。

  (2)肌张力低下型:表现为肌张力低下,但腱反射存在或亢进。

  (3)震颤型:表现为静止性震颤,与锥体外系劳累有关。 

  脑性瘫痪患儿常因为较广泛的脑损伤引起,故兼并其他神经系统反常者较为常记。例如,25~80%的患儿伴有智力低下;25~50%的患儿兼并癫病,并有少量病例兼并语言障碍或感感觉及行为反常等。 推荐阅读:小儿脑瘫怎样确诊

上一篇:得了脑瘫病会有哪些后果

下一篇:引起小儿脑瘫的原因